
剛剛好的款待,剛剛好的服務
《剛剛好的款待》閱讀心得:在剛剛好的距離裡,感受到真正的溫柔|鍾曉雲
2025 Aug 01 Monica專欄 Mo選書
《剛剛好的款待》:在剛剛好的距離裡,感受到真正的溫柔
在服務這件事情上,我一直相信一句話:「不是服務業才需要服務,而是所有跟人互動的工作都需要一顆服務的心。」
最近在通勤時間讀完了《剛剛好的款待》這本書,實在太有感。
這本書是天下雜誌副總主筆王一芝整理的服務觀察專欄精華,裡頭收錄了國內外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服務案例。對我這種長年在企業教服務、也經營自媒體、直播頻道的人來說,這本書真的是一大寶庫。
也讓我重新思考「剛剛好」到底是什麼樣的服務狀態。
第一個重點:有SOP,還要有人情味
書裡提到一個我很喜歡的例子,是來自「欣葉・鐘菜」。
創辦人鐘雅玲女士對待顧客不僅觀察入微,連客人一個眼神都能即時解讀,有需要就默默遞上紙巾、加茶水,這種無聲的貼心,有時候比說一百句「您需要幫忙嗎?」都更讓人動容。
而且,當客人臨時想換菜色時,她也能在不打亂後廚節奏的前提下,靈活調整流程,這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「服務專業」。
我自己在教課或帶案子的時候也一樣,雖然有課程大綱、教學設計,但只要窗口一句話說「老師我們有新來的同仁,他們比較需要……」,我就會立刻微調內容或運課方式,因為我相信,能夠在不打破框架的前提下做出彈性調整,是服務者的底氣與用心。
第二個重點:服務的OMO整合力
從疫情開始,線上與線下的服務界線越來越模糊。
《剛剛好的款待》裡提到許多OMO(Online Merge Offline)的案例,像是乾杯集團推出的「類加盟烤肉組」,讓人在家也能有儀式感地享受餐廳等級的燒肉。
又或者像日本百貨公司的線上個人導購服務,甚至要你拍衣櫃給他看,他才能幫你搭配出最適合你的商品組合。
這些案例都提醒我,線上工具再多、技術再新,都不該忽略人心的需要。當我們在做數位轉型的時候,不是要取代人,而是輔助人,讓顧客在線上也能感受到貼心、被看見、被理解。
第三個重點:貼心,但不緊迫盯人
這個觀念真的太深得我心。
服務常常一個不小心就走向「過度關心」,明明是想要幫助對方,結果卻讓人壓力山大。
像我自己就是一個很有「媽媽性格」的人,朋友來公司,我第一句一定問「要不要喝什麼?要吃點心嗎?」可是有次一個朋友跟我說,他來找我不是為了被照顧,而是喜歡我們,想來跟我們在一起,待在創才這個小空間,感到自在與舒適。
那瞬間我才意識到——有時候最舒服的服務,是在對的距離,剛剛好地出現。
這也讓我想到,《剛剛好的款待》裡講到鼎泰豐找聲音老師來訓練店員,如何用眼神、聲音去傳遞溫度,甚至是The One莊園調整退房時間,讓客人能夠真正放鬆、不急著離開。
這些細節都是讓服務「有溫度,但不黏人」的關鍵。
如同有時候加班晚了,或跟朋友出去散會的時間比較晚了,我們會彼此關心說道:「回去小心,到家說一下。」這不是要緊迫盯人,而是讓你知道有人惦記你,有需要的時候,我在。
服務不是做給別人看,是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
讀完《剛剛好的款待》,我更清楚明白一件事:真正讓人難忘的服務,不只是話術、流程、裝潢,而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。這不只是職場的事,更是一種生活哲學。
內部服務,也是服務文化的根本
書裡提到一個我超喜歡的觀點:「沒有安內,哪來攘外。」很多企業在談客戶體驗、談品牌溫度,卻忽略了員工的感受與認同。像有些企業用漫畫來激勵員工、用戲劇課來提升團隊默契,這些看起來像是「額外安排」,其實正是形塑職場氛圍的潤滑劑。
我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。因為是做教學與專案執行的,我們這種公司要顧好對外的形象,更不能忽略內部的團隊氣氛。像我們的辦公室雖然只是在地下室,沒有什麼豪華裝潢或落地窗,但我們盡可能讓這個空間溫馨、有家的感覺。
結果常常有人來這裡,一坐就是一個下午,原本只是來送個雞蛋糕,最後聊到快下班還捨不得走。
這讓我深信,好的服務文化不是靠規定出來的,而是靠「人」的用心感染的。
當每一個工作者把公司當成家,把顧客當朋友,那種氣氛會不知不覺地「留人」,甚至成為企業最珍貴的無形資產。
不是每一次都要「驚喜」,而是每一次都要「剛剛好」
《剛剛好的款待》這本書很有趣,它不鼓吹讓人「哇!」的超規格服務,而是提倡在合理與風險控管範圍內,做出彈性與調整。
像淡水一信的案例,一家金融機構可以做到主動觀察、主動關懷,甚至行員親自到客戶家協助辦理手續等,讓人感受到銀行不是冷冰冰的,而是有情緒、有溫度的服務場域。
這也讓我想到自己和夥伴在經營創才的時候,我們團隊也會做一些「不寫在合約裡」的服務。比如說客戶臨時有需求,在隔天的記者會上需要多一個設備或道具;或我們發現在某個環節上多做一個調整,可以讓活動更順暢等等。
這些不是因為被逼迫或是「顧客是天、顧客是地、顧客是宇宙」的信念,而是因為「我們知道這樣會更好」,也因為我們懂得什麼叫做「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,給出多一點服務」。
這也呼應書中一個超級有感的例子:肯德基曾在捷運站設立蛋塔販售機,溫度設定在61度、明確標示出爐時間,還推出一入、二入與六入禮盒的選擇,滿足不同的客戶需求。
這些細節其實都在告訴我們:「我知道你是怎樣的顧客,我考慮到了你的生活節奏與消費情境,所以我給出你最合適的方案。」
最讓人動容的,是「主人式」的服務態度
最後,我想分享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觀念—「主人式服務」。
這不是叫你開一間店、當老闆,而是每一位服務者把自己所處的場域當成自己的家,主人會怎麼接待客人、會怎麼維護空間、會怎麼說話、會怎麼安排細節。
這些就會成為一種「無需訓練,自然發生」的服務風格。
在我們的團隊裡,也很常出現這樣的狀況:有人明明下班了還會說「欸,那個客戶的需求我明天幫你補個資料」;或者某個案子進行中,就會有同事主動說「我可以幫忙看看那段腳本嗎?」。
這種主人式的思維不是被要求的,而是從認同出發的—我在乎這個地方、這個案子、這個人,所以我願意為它多做一點。
「剛剛好」不代表剛好而已,是用心精算的美好平衡
《剛剛好的款待》這本書,不只是一場服務教戰手冊,更像是一次跨越職場與生活的「體貼之旅」。從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技巧,更是一種態度——怎麼看人、怎麼觀察、怎麼回應、怎麼在不越線的情況下展現溫柔。
如果你也讀過《剛剛好的款待》,或者在工作中有什麼「剛剛好的服務經驗」,也歡迎你留言分享。讓我們一起,把這些暖暖的好服務,慢慢擴散出去。
邀請Monica老師上課請至:https://ccittkol.com/contact